由于能夠提供高分辨率,較高打印速度以及在材料設計方面較為靈活,光聚合3D打印尤其是立體光刻和數字光處理引起了廣泛重視。
自 1990 年代提出原子轉移自由基聚合(ATRP)以來,人們一直致力于發展能夠獲得具有預定分子量、低分散性的聚合物,以及定義明確的結構的ATRP體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蔣永剛課題組基于面投影微立體光刻(PμSL) 高精度3D打印技術結合PDMS澆鑄工藝制備了波形人工觸須傳感器,該傳感器可以用于不同流體的分析。
比例為1:10000和1:70000的大衛雕像復制品的SEM圖
西南科技大學微納仿生系統與智能化研究團隊李國強教授與海河實驗室曹墨源研究員合作,利用摩方精密PμSL高精度3D打印技術制備了一種多仿生槽錐刺結構(BGCS)實現水下油滴的逆重力高效運輸與收集。
馬尼帕爾高等教育學院Sajan D. George課題組基于面投影微立體光刻(PμSL) 高精度3D打印技術結合PDMS澆鑄工藝制備了微通道嵌入式隱形眼鏡,該隱形眼鏡可以利用微通道的毛細作用實現自保濕功能。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William J. Scheideler課題組基于面投影微立體光刻(PμSL) 3D打印技術結合原子層沉積技術(ALD)制備了多功能3D電子傳感器。
近年來,微米尺度金屬增材制造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并廣泛應用于光學、微機器人、微電子學等領域。目前,微米尺度3D金屬結構可以采用聚焦電子/離子束誘導沉積、激光感應光致還原等3D打印技術直接制備而成,或者采用雙光子聚合3D打印技術結合電鍍技術多步制備而成。